阳光在线
公益资讯您当前位置: 主页 > 公益资讯 >

个人声望怎样为慈善监督加码

一个称职的新闻人,从此变成了中国红会声望的一个“GPS”,一个信誉“抵押物”,对监督是好事,但对白岩松未必是好事。

中国红十字会日前成立了“社会监督委员会”,由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担任社监委主任,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担任副主任,王振耀、白岩松等15名各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。这些委员主要是具有深厚专业背景、广泛社会影响、热心公益事业的知名人士和志愿者,他们将负责项目监督、经费监督、活动监督,有时间还可以去视察,监督、审查的结果最终会向社会公布。

让像白岩松这样天天在电视上露面的知名人士,担任慈善机构的监督委员,按理说是件好事,他们长久以来的公正形象和自身同样被公众监督的特殊位置,显然有利于对慈善款项的监督,同时也便于人们对监督结果的信任,因为一旦监督结果被社会质疑,他们显然要付出自己名声的代价,比如白岩松,他至少需要在电视上向公众做解释,这种以信义为生存方式的名人,肯定会尽职于监管,因为自己的名誉也被这种监督职责捆绑在了一起,这样看来,倒不失为时下中国慈善监管的一个独特方式。

我想起了早些时候的一次国宝鉴定,聘请也是国家顶级的鉴定大师,但被他们鉴定为国宝的文物却在后来引起巨大的真伪争议,但是,这个争议逐渐地没了下文,自然也没人计较大师的对错和鉴定背后到底有没有利益之争。换成善款的筹集,一个监督个体,是否能真实掌握庞大机构的实情,像白岩松这样忙碌的名人,他又有多少时间监督?这些都让人有些担心,因为像这样的监督委员会以前有过很多种,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成了挂名,成了荣誉,名存实亡了,这次中国红会的自我监督之举会不会也步此后尘还是让人担心。

一起让人担心的还有荣膺此重任的白岩松,一个称职的新闻人,从此变成了中国红会声望的一个“GPS”,一个信誉“抵押物”,对监督是好事,但对白岩松未必是好事。更重要的是,白岩松只有一个,知名、可信任又懂得监督的人毕竟有限,他们真的能在百忙之中行使监督职能么?他们行使的职能又真的能使善款透明化?目前也很难说。但目前,我只能将信心放在白岩松们身上,期待他能尽一己之力将监督职责最大化,虽然这种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体量差距是那么的大……